【体操】11金背后:2003年起跨奥运周期选拔
女子体操运动员的运动周期相对比较短,一般三、四岁起开始接受训练,十六岁才有资格参加国际比赛,退役年龄基本在二十岁左右。因此,体操运动员的新陈代谢速度也相对较快。与以往在前一届奥运会结束后一年,进行运动员选拔和储备不同。早在2003年底,中国体操队举行了一场选拔赛,参加选拔的男运动员年龄在13-16岁之间,女运动员的年龄则在11岁-13岁之间。毫无疑问,中国体操队要在这208名适龄运动员中挑选出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选手,江钰源、邓琳琳和乃若愚就是这208名适龄运动员中的代表。而这样大规模、全方位、跨周期的选拔也是前所未有。
除了跨周期提前选拔优秀体操苗子,中国体操队还加强了对弱势项目女子跳马和自由操的培养力度,同时也将老运动员使用到了极致。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腿部力量相当出色的程菲将训练重点放在跳马上,这样的重点培养在一年后的墨尔本世锦赛上便看到了成效,程菲用“踺子后手翻转体180度接前直空翻540度”为中国队夺得了历史上第一个女子跳马冠军并将这个动作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届世锦赛后,2004年在雅典遭遇滑铁卢的奥运冠军李小鹏在美国接受了第一次手术,2007年再次受伤后,李小鹏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便迅速恢复。除了李小鹏外,杨威和黄旭两位老将也为北京奥运会承受着年龄增长带来的体力下降等困难,坚持着为中国体操队的北京奥运会奉献着自己的最后能量。
除了在2003年底进行了一批大规模的选材外,中国体操队还在每年的全国比赛中发现新的“苗子”,加入到备战北京奥运会的阵容中,后来代表中国体操队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李珊珊、何可欣和杨伊琳就先后在2004年、2005年和2007年进入国家队。
2005年,2003年底那批被选入国家队作为储备人才的“重点苗子”在无锡参加了他们的第一届全国锦标赛,此后的近三年时间里,他们的每一次比赛都关乎着能否站上奥运会的赛场。然而,他们在这期间要战胜的,除了队友还有伤病,在国家集训队中,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的乃若愚,在2006年12月,因股骨头坏死而被迫停止训练,她也因此错过了2007年的上海全国锦标赛,并无可奈何的成为了众多分母中的一个。作为曾经的重点培养对象,乃若愚只能看着曾跟自己并肩作战的江钰源和邓琳琳,从选拔赛一步步走上北京奥运会的赛场,并站上最高领奖台。
当然,在培养这些年轻运动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剥夺一些老运动员的参赛机会。为了锻炼江钰源、李珊珊、杨伊琳等新人,2006年世锦赛的女团冠军成员中只有程菲与何宁参加了2007年的斯图加特世锦赛,范晔、张楠、庞盼盼等人则成为了被牺牲的一部分。最终,老将带新人的组合在2007年世锦赛上获得女团亚军,这样的成绩让志在北京奥运会夺冠的众人很是满意,同时也给几位小将的北京奥运之旅加了一块最重的砝码。
2008年,中国体操队这样跨奥运周期的选拔培养以及对老运动员最大限度的使用,换来了北京奥运会9枚金牌的成绩。然而,北京奥运会后,随着老运动员的退役,中国体操后备人才的储备逐渐呈现出萎缩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地方队把培养运动员的最高目标定在进国家队上,这种功利性做法的负面影响很大,它一方面导致地方队只把运动员培养到迈进国家队门槛的水平,丧失了自主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家队也因此陷入了很难优中选优的被动境地。北京奥运会前后,对于优秀体操运动员的培养、选拔投入的差距之大,也让观众对于中国体操队伦敦奥运会的成绩并无太多期待。
和竞技体操略有不同,何雯娜和陆春龙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的两枚蹦床金牌,让这个“冷门”项目成为中国金牌新的增长点,也正因如此,一批学龄前儿童被送上了这条催生冠军的蹦床之路。通常,蹦床教练们只愿意招收自己看中的学生。长相好、身材匀称是学龄儿童入选的最重要标准。一名教练说:“如果家庭贫困就好上加好。这样的孩子更能吃苦也坚持得更久。”目前,福州体校共有30余名蹦床学员,年龄在5岁至16岁之间,大多数来自普通家庭。
这样近乎功力的“催生”冠军的方式,也让人不由得去同情那些或早或晚终究在走向“职业体育”道路中终将被淘汰的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