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看不到希望的奥运希望队
奥运希望队,一个听上去非常有朝气又有未来的团队,曾经是中国男篮未来的寄托。奥运希望队,为了一个美好的愿望诞生,却因为无情的现实无疾而终。
组建于2003年初原计划服务于2008年北京奥运的中国男子篮球队被称为中国男篮希望队,却从来都没有给中国男篮带来真正的希望,甚至本该正在当打之年的他们已经有大半球员提早退役。他们的真正使命2008年的奥运会男篮比赛除了陈江华外,没有其他别的球员入选,这支特定时期的特定队伍算得上是一个错误的开始,一个悲剧的结尾!
2002年中国男篮世锦赛和亚运会接连折戟,促使不少圈内人士开始担心中国篮球的后备人才问题。国内著名的篮球专家张卫平主动提出组建一支青少年篮球队为国家队培养后备人才,很快得到了篮协的支持。2003年2月,一支旨在为2008和2012年奥运会培养人才的篮球选拔队在海口正式成立,平均年龄只有16岁出头一点。
该队成立时大张旗鼓,商业活动也非常积极,当时得到了某著名体育品牌公司的赞助,不但集合了当时国内的少年才俊,连教练组也异常豪华:总教练张卫平,主教练张勇军,教练员于泷,领队陈学勤,副领队王国地,管理员宋立刚。
希望队是轰轰烈烈的成立了,但之后的几年时间对他们而言却像煎熬。首先就是各地的球员选材虽然是放眼未来,但水平却参差不齐,选材的方式既不科学也不正规。希望队的球员由篮协和地方队共同推选,几乎各个年龄都有,混合了多个年龄段的青年球员。不过,真正限制希望队发展的根本缘由是球员的个人能力,入选希望队的多半是落选国青队后被领导和教练安排到希望队报道的。当时的奥运希望队其实就是另外一支国青队,只是有了易建联等人所在的真正的中国青年男篮,这支球队只能成为名不正言不顺的国青二队。
从之后的成材率来看希望队也的确是令人失望的。相比易建联等人所在的参加世界青年锦标赛的国青队,希望队虽然同样被寄予厚望,但到北京奥运会时只有陈江华一人参加,大多数球员逐渐泯灭于众人间,参加职业联赛的球员半数都不到。反观篮协下正牌的国青队,易建联、唐正东、张庆鹏、王磊等人都成为了国家队的常客,并且那支国青队几乎所有人都在CBA打球。当然,作为当年被国青队挑剩的球员组成的奥运希望队,成材率不高很正常。
另外一方面,虽然有篮协的大力支持,但这支球队说到底还是体制外的团队,篮协给予的支持大多时候只是空吼几嗓子,但对于这么庞大的一个团队来说这样的支持根本不够。寄托在海口体育局下面却又依托私人投资延续的一个体育团队,没有固定和充足的经费,没有完备的训练条件,甚至需要经常东奔西跑到处拉练来赚取知名度和扩大影响力。说到底还是体制的问题在作怪,这是一支彻头彻尾的“编制外”球队。
张卫平们已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这支无人关怀的球队尽到了努力,海外拉练、聘请外教,不断有新闻见诸于报端,从宣传上奥运希望队的新闻不少。包括当时被不少中国媒体齐声赞叹的《纽约时报》对陈江华长达万字的大幅介绍文章和凡此种种,现在看来或许只是赚人眼球、增加影响力和商业效应的一种手段而已。
相比2003年年初成立时的引人瞩目,因为资金问题,2004年2月奥运希望队离开了生活、训练了一年的海口,赴昆明、长沙、厦门等各地参加商业比赛维持日常开支,此后他们再也没有回到海口。希望队虽然名义上是为未来的国家队服务,但从成立到结束,球队的所有花销甚至去各地参加比赛和训练的路费都是比赛组织者和老板自己从口袋里掏出来的,篮管中心自始至终也没有给过这支球队一分钱。
为参加北京奥运的中国男篮输送人才而组建的队伍,最后入选这支球队的二十多名球员却只有一个人进入奥运,这又是讽刺亦是悲哀。2004年4月,郑武正式出任U18国青男篮主帅,包括陈江华等人入选了郑武的U18国青队。那支奥运希望队,虽然从准备到北京奥运应该有多达五年多的时间,但这支队伍默默地、悄悄地走完了最后历程,最终只在历史上存在了一年,无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