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年代禁一切采访,美媒封伏明霞“不知道的世界冠军”,如今改变依然有限
中国体育运动员在国际上比赛,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受到严格限制的。篮球名宿汪平毅就曾回忆道:“70年代、80年代初,中国队队员和教练在国外比赛期间,几乎禁止一切采访。”此后这个禁令被逐渐废止,但中国运动员缺乏个性却成为全世界人的共识。1990年伏明霞在世界友好运动会上夺冠后,由于领队和教练的指 示,伏明霞在回答记者问题时都答“不知道”。事后一家美国报纸给出一个大幅标题:一个只会说“不知道”的中国姑娘获得了世界冠军》。可以说,正是这样一连 串的事件,让中国运动员被贴上了“机器人”的标签。
随后中国运动员不再只会说“不知道”了,但是依旧缺乏足够的言论自由。在“三从一大”的管理理念下,中国运动员连染个发、钉个耳钉都不准。冬奥会冠军韩晓鹏在体校时意气用事闯了几次祸,结果被校长屡犯勒令退学,幸好他的教练 坚持不准才让他留下。举国体制下,运动员被召集集中训练,像举重冠军林清峰这般连续六年多未见父母的情况比比皆是,在封闭式的训练环境中,运动员的个性被扼杀。
运动员进步的个性和冰冷的体制间冲突会越来越多:管理不人性,短道队酿内讧事件
虽然运动员的个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释放,但是运动员管理中仍然缺乏诸多不人性化的因素。一位前跆拳道国家队队员的妻子就表示:“他在国家队时基本每年春节一天半的假期,3年左右见一次家人,今年是他在家住得最久的一次。好在他已脱离了这个行当。我很尊重运动员、教练,但厌恶很多制度。春节训练,我老公觉得根本不必急于这几天,只不过是做表面工作。”这并不是最惨的,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75公斤级冠军曹磊,连续11个春节都没有回家和家人一起过年,还好她最后夺冠了。
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短道速滑队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内讧事件,一位是奥运会冠军,一位是国家队领队,王濛与王春露的冲突早就积怨已久,王春露在队里控制财权,分配不均、干涉执教、挑拨教练队员关系早就惹得众怒,而个性十足,作为速滑队“领袖”“爱打抱不平”的王濛则成了这件事情的导火索,这背后是速滑队落后的管理制度和对运动员一味冰冷的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