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拳式“大跃进”并非先例,女足也是无本之木
“蹦床公主”何雯娜曾是体操选手 女足“铿锵玫瑰”几乎都是半路出家
在中国“奥运至上”的举国体制中,运动员因为突增的奥运会金牌转项的例子并不鲜见,尤其是那些缺少群众基础的运动。比如在北京奥运会上一战成名的“蹦床公主”何雯娜,她也是在练了两年体操之后才因为蹦床项目入选悉尼奥运会而转项。何雯娜自己也承认:“体操练的人实在太多了,不容易出成绩,所以我练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有点练不下去了,这是蹦床刚好开了项目就转过去了。”跆拳道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而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得67公斤级冠军的“辣妹”罗微,也正是从1999年开始练习跆拳道。在那之前,她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练田径跨栏,不过由于成绩不佳她并没有继续坚持下去,反而被一名跆拳道教练看中,罗微说道:“(当时)进入全国八强就成了国家一级运动员了。我练田径7年,连国家二级运动员都不是,这个成绩把我乐坏了,也有了信心了。”
个人项目是如此,集体项目也一样。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足首次被列入奥运正式项目,而中国的主管领导也在那个年代用行政手段“创造”了一支毫无群众基础的球队,潘丽娜、李秀馥、刘爱玲、吴伟英们从各个项目上转投足球场,刘爱玲甚至在15岁之前都没有接触过足球运动。包括后来一点的高红、赵利红、韦海英,几乎都是在老的体校体制中由其他运动项目改行来从事女足的。
女拳对身体伤害较大且在中国缺乏群众基础 很可能重复女足衰落悲剧
在国际竞争水准较低的环境下,在其他运动项目接受过长期专业培训的运动员们,很快就能达到较高的水准,并且取得相当的国际赛事成绩。但是一旦随着这批“黄金一代”的老去,再加上其他国家群众基础提升,中国很容易在这些项目中后劲不足。譬如中国女足在2004年陷入低谷,0-8不敌德国依然历历在目,本届奥运会预选赛甚至未能拿到出线权。而类似于女子曲棍球、女篮这些缺乏群众基础的项目,也只是在某一时段昙花一现,本届奥运会均未进入四强。体育社会学家金汕认为:“每个奥运项目背后都应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整个项目就靠一支国家队来完成比赛任务,那就偏离了体育的本质。”
而且女拳相对于女足和女篮这些运动来说,更加缺乏群众基础,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女子身体对抗性运动在中国本就缺乏群众基础,更何况是拳击如此暴力的运动;而且拳击也容易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较大的伤害,这会让许多家长望而却步。中国拳击队教练田东表示:“我发现大部分练拳击的都是调皮捣蛋的,没有品学兼优的。”而且拳击界普遍认为,女运动员开始练习拳击运动的年龄不应小于15岁,“因为大部分孩子要到16岁脑发育才逐渐成熟,要是13岁或14岁就开始练,大脑很容易受伤。所以,教练不会鼓励小孩,尤其是女孩子练拳击。一定要等到16岁以后再开始专业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