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拳王,一个拳击手的最高追求
职业拳击与业余拳击的区别,远不是戴不戴头套这么简单。除了对抗性大大提高以外,职业拳击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也是奥运会职业的业余拳击所不能比拟的。一场拳王争霸战,无论挑战者还是卫冕者的出场费,都高达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1997年,泰森同霍里菲尔德的第二番大战,两人出场费均为3000万美元,赢家还能额外得到500万美元的奖金。08年,德拉霍亚同帕奎奥进行了一场出场费高达一亿美元的史上最贵拳王争霸战。最终获胜者帕奎奥揽走6500万美元,输家霍亚也得到3500万美元。
而邹市明在获得08奥运会金牌后,除了国家奖励的35万之外,贵州省只有40万,此外还有香港一家基金会奖励给邹市明8万美元和1千克黄金。这些奖励都是一次行的,而且最后真正可以拿到邹市明手中的,也是个有限的数字。而进入贵州省体工队后,邹市明每月基本工资是1000元多。北京奥运会拿金牌后,他的基本工资才涨到了2000多元。此外,国内的业余比赛,有时候冠军奖金只有几千元人民币,国外的业余比赛,通常参赛的奖金,连花销都抵不了。
2、职业拳击,拳手可以对阵更强大的对手,职业生涯水准得到最大提升,同时对于拳击这个项目的影响力也是极大的提升。
2002年6月8日,泰森和刘易斯的拳王大战仅门票收入就创纪录地达到2300多万美元。此外,付费电视用户超过500万人观看了这场比赛,而全世界收看这场比赛的观众超过了两亿人。职业拳击三大组织WBA,WBC,IBF每年都少不了这样的重头戏,此外,不计其数的各类挑战赛、热身赛也是一场造星运动,保证不断有新的拳王涌现,职业拳击联盟就像一张大网,将全世界的拳击迷一网打尽。可以说,对于一个拳手来说,要想扬名立万,要想得到世界性的知名度,就必须进入职业领域,这里才是拳击手的天堂。
反观邹市明,只有在打奥运会的时候,拿到奖牌了才会被人关注。其余时间,恐怕大多数的人都不了解他到底在做什么的。这是业余拳手的悲哀,邹市明这样的奥运冠军也不能幸免。而因为没有知名度,邹市明也错过了和一些厂家签约代言的机会,如今他身上没有一个广告。仅是和队伍集体跟国外某运动品牌签了一个广告合约,还没有代言费。同样对于邹市明来说,不打职业比赛就意味着失去了和更高水平选手比赛的机会,自己的实力,始终也不能得到质的提升。
3、多位世界职业拳王,都是从奥运会走出来的
根据统计,多位职业拳击的世界拳王,都是“奥运会”出身。1960年罗马奥运会,18岁的穆罕默德·阿里获得81公斤级拳击比赛金牌,此后阿里转入职业拳坛,三夺重量级拳王称号,成为一代伟大拳王。1984年奥运会,19岁的刘易斯和22岁的霍利菲尔德都参加了比赛,最终刘易斯得到银牌,而霍利菲尔德则拿到铜牌。四年后的汉城奥运会,再次参加奥运会的刘易斯在决赛中击败里迪克·鲍,最终拿到奥运会金牌。而刘易斯,霍利菲尔德,迪克·鲍也在奥运会后全部进入了职业拳坛,三人也都成为一代拳王。其中刘易斯和霍利菲尔德,都堪称职业拳坛名人堂级的人物。此外,金童德拉霍亚也曾拿到过1992年奥运会轻量级拳击金牌。至于在中国拳击迷中有着巨大知名度的拳王泰森,其实也参加过奥运会。1984年,泰森被美国拳击队列为91公斤级的替补选手,只是最后没有得到出场机会而已。
在被问及职业拳王头衔和奥运金牌对自己而言哪个更重要时,拳王刘易斯表示如果非让自己挑选其中一项荣誉时,他将很难取舍,“但不可否认的是,奥运金牌是我通向职业赛场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