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原本就被看做是一场中国进行对外展示的盛会,一场展示其经济发展成就和政治影响力的表演,从很多角度看都是这样。但是这届奥运会也成了中国展示其巨大体育实力的梦幻表演,中国总共获得了51枚金牌,名列金牌榜榜首。” ——《纽约时报》2008年8月27日版
北京奥运——这可能是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近几年来接受采访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而他每次的回答也都几乎一样:“北京奥运难以复制”。虽然已经过去了四年,但这场“梦幻表演”留给世界的影响仍未消失,直到伦敦奥运会即将开幕,媒体仍不厌其烦的拿其与北京对比。
事实上,无论从哪一个可以被量化的角度,伦敦奥运恐怕都无法与北京相比。中国对这场运动会的投入之巨,筹备期之长,各个项目为夺金投入资源和成本之高,都是奥运史上极为罕见的,2900亿人民币的预算超过了前三界奥运会和即将开幕的伦敦奥运会的花费总和,而51块金牌则比上一届奥运会超出了近2/3。
北京奥运早已经超出了一场奥运会的范畴,正如《纽约时报》所说,这是“一场中国进行对外展示的盛会,一场展示其经济发展成就和政治影响力的表演。”从这个角度我们或许可以理解那些夸张的数字——这是一个国家飞速成长的GDP与国家形象、民族自信间的巨大落差。
这也是一场成功的国家公关秀,来自奥委会的调查显示,北京奥运会之后,喜欢中国的人群在意大利增长了16%,英国增长了17%,而在澳大利亚增长达到了25%。
表演虽然梦幻,但总是不真实的。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在这场梦幻表演背后,我们为一场奥运会倾尽举国之力所投入的财力和物力,而这些投入换来的结果与我们的体育实力、国家现状相比,却又显得那么的不真实。
这些不真实的地方,正是我们在四年后重新审视北京奥运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