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优势项目令人羡慕,但同时又带给运动员痛苦。因为优秀的人才太多,许多冠军不是争取来的,而是“等”来的。
奥运会前的一次采访中,王明娟曾直言自己连续两届奥运会被人顶替,等这块金牌已经等了12年。
伦敦奥运会,女子48公斤级比赛中,27岁的老将王明娟以明显的优势夺冠。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王明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当记者用"十年磨一剑"这样的话来形容王明娟的这次夺冠时,王明娟非常认真的纠正:"不是10年,是12年。" 确实,从2000年拿到全运会冠军开始,王明娟就在等待自己站上奥运舞台的那天,这一等就是12年。虽然她已是3届世锦赛冠军,但却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2002年,16岁的王明娟登顶世锦赛,而04年的雅典奥运会王明娟却"因伤"落选, 被辽宁选手李卓顶替。王明娟最大遗憾可能要属08年的北京奥运会,虽然她夺得了2006年亚运会金牌,但北京奥运会前,国家队的小师妹陈燮霞在最后时刻"击败"自己的师姐王明娟和杨炼,代表中国站在北京48公斤级的赛场上,并夺得了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上的首金。
进入国家队12年,王明娟是目前留在中国队训练时间最长的运动员了。本次奥运会王明娟爆冷顶替实力更加强劲的田源出战,而这次的出征争议之声却不绝于耳,比赛过后,王明娟说她只想说一句话:"不为金牌,为我的坚持喝彩吧!"
|
有的人等待多年终于媳妇熬成婆,拿到金牌。但更多人面对漫长的等待不得不萌生其他的想法,这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现实。
|
如果仅仅因为人才过剩而等待,这是一种值得褒奖的事情。然而实际上,等待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金牌价值观的扭曲。
像举重这样的优势项目,中国队历来人才过剩。奥运名额就那么几个,“排队等候”就成为一种现象。
王明娟拿到金牌后,其湖南老家的父母瞬间被闻讯而来的记者,领导包围。一枚金牌的社会价值可见一斑。
举重、羽毛球、乒乓球,包括跳水,这些都是中国奥运代表团的传统优势项目,在这些项目上中国队的实力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在这些项目上,中国运动员长期占据着世界排名的第一位,第二位,甚至前五位,实力上的巨大优势让“谁去参加奥运会?”这个问题变得棘手起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前,张怡宁和王楠的主管教练李隼曾说过:“不管谁去打,都能拿冠军。”,近来这句“名言”又因为田源的落选,王明娟的夺冠被国家体育总局摆上了台面。
谁能去奥运?这是每届奥运会开始前各个国家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中国代表团很多比赛项目的奥运会参赛人选,都是由体育总局和各地方体育局内定,比如2008年女子羽毛球最后一个名额李永波给了卢兰而没有选择刚刚夺得世锦赛冠军的朱琳。甚至有些选拔赛也变了味道,以田源为例,今年4月,在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上,她以抓举95公斤、挺举126公斤、总成绩221公斤获得该项目三冠,挺举和总成绩都超过了世界纪录,但最终还是无缘奥运。目前相比之下,乒乓球队的选拔赛还算公正,至少最终参加奥运的,都是选拔赛上成绩最好的。
回顾中国奥运会代表团的大部分优势项目,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容易被发现——缺乏真正职业化的进程。除了乒乓球有超级联赛之外,羽毛球联赛2年前才正式出台,跳水、举重之类的项目更是天生与“职业化”三个字绝缘。显而易见,没有职业化,这些项目上的运动员就无法通过自己的运动天赋来改变自身命运,或者简单说——谋生。同时因为自小就进入体校,将全副身家都压在奥运夺冠上,他们的文化知识储备也始终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状态,其实从踏进体校大门那刻开始,这些运动员就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进入国家队,拿奥运冠军,获得物质上的奖励,退役后出任教练,或者在当地体育局谋个一官半职,这何尝又不是另一种无奈的等待?[详细]
|
编辑:郑晓博 | 策划:专题策划组 | 撰稿:张涛 刘跃进 | 零度角微博 推出:2012.7.31 |
分享到: | 体育首页 | 回到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