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11金的背后:2003年起跨奥运周期选拔

纪录片《筑梦2008》体操篇:视频记录了江钰源、邓琳琳等08奥运选手从2003年开始的艰辛备战历程。

女子体操运动员的运动周期相对比较短,一般三、四岁起开始接受训练,十六岁才有资格参加国际比赛,退役年龄基本在二十岁左右。因此,体操运动员的新陈代谢速度也相对较快。与以往在前一届奥运会结束后一年,进行运动员选拔和储备不同。早在2003年底,国家体操中心就开始举办奥运选拔赛,适龄选手男子在13-16岁之间,女子则在11岁-13岁之间,共有208名适龄运动员参加了选拔赛。其中江钰源、邓琳琳这样的08功勋成员都是出自03年的这次选拔赛,而这样大规模、全方位、跨周期的选拔也是前所未有。

除了跨周期提前选拔优秀体操苗子,中国体操队还加强了对弱势项目女子跳马和自由操的培养力度,同时也将老运动员使用到了极致。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腿部力量相当出色的程菲将训练重点放在跳马上,这样的重点培养在一年后的墨尔本世锦赛上便看到了成效,程菲用“踺子后手翻转体180度接前直空翻540度”夺得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子跳马冠军并将这个动作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然而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操队遭遇滑铁卢仅收获一枚金牌,一时间全国舆论哗然。而体操队内气氛也十分糟糕:杨威打算退役,李小鹏状态不佳,黄旭也已经不练了,全队只有一帮小队员每天在训练馆内 活动,那个时候的中国体操男队其实已经是一种半停滞的状态。而中国女队同样面临着更新换代,主教练陆善真在雅典奥运后着手构建北京奥运会的队伍。

无奈之下体操中心只能与男队3名老将沟通让他们新走进训练场,而女队则明确开始让新人上位,逐渐形成以程菲为核心的阵容,之后,李珊珊、何可欣和杨伊琳先后在2004年、2005年和2007年进入国家队,08之队基本构筑完毕。当然,在培养这些年轻运动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剥夺一些老运动员的参赛机会。为了锻炼江钰源、李珊珊、杨伊琳等新人,2006年世锦赛的女团冠军成员中只有程菲与何宁参加了2007年的斯图加特世锦赛,范晔、张楠、庞盼盼等老将都无缘入选。[详细]

【足球】筹备六年,惊艳世青赛却毁于联赛的“08奥运之星”

杜伊06年被任命为“08奥运之星”总教头,却在临近08奥运之时被拿下。

2003年8月,“德中足球促进协会”在位于德国心脏地带的巴伐利亚州巴特·基辛根市成立,不久即催生了以培养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为任务的“08奥运之星”计划。这批中国年轻队员赴德后,不仅可以接受欧洲先进足球理念的熏陶,而且有机会与南美同年龄段的高水平球队交手。由于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适龄球员,这一批队员备受媒体关注。按照协议,“08之星队”在主帅位置将选择有丰富执教经验的德籍教练克劳琛。同时,中国足协也为克劳琛配备了由张海涛、胡建平、区楚良三人组成的中方教练组。

而与此同时,贾秀全受命在2003年组建国青队,这支国青的班底也是奥运之星队的主要来源,2004年3月,贾秀全辞职,殷铁生走马上任。2004年殷铁生挂帅的土伦杯赛中国国青一鸣惊人,获得季军的历史最好成绩。小组赛胜哥伦比亚、平法国土耳其,半决赛憾负瑞典,三四名决赛小胜巴西获得季军。随后国青队与奥运希望之星队合并,克劳琛接任主帅,2005年带领中国队在荷兰世青赛上大放异彩,小组赛三战全胜挺进16强,1/8决赛2-3负于德国虽然没能进入八强,但陈涛、郜林、冯潇霆、赵旭日……等一批球员的出现顿时再让中国球迷看到了08奥运的希望。

现实依然是残酷的,虽然德国老头劳苦功高,但06年杜伊科维奇取代克劳琛执掌国奥队。最可笑的是杜伊科维奇上任伊始可能也猜不到自己的结局:就在奥运会开幕前两周杜伊被足协突然宣布下课,殷铁生时隔四年半重新上岗带领中国国奥队征战北京奥运会。当然,这支08之星高开低走的远不只是反复换帅的问题,中国足球的联赛环境和球员们的个人因素却是导致这一结果的“罪魁祸首”。虽然目前的中国国家队中当初08之星的核心球员不少,但相比最初对他们的期望依然是有不小的差距。

中国的联赛环境显然不利于年轻球员的成长,或揠苗助长让球员们早早承受不应该属于他们的压力,或急功近利打压年轻球员的生存空间,为了追求成绩一味追求外援效应,却没有成型的梯队培养。而部分球员也因为自己的转会选择不慎、或是性格脾气和约束能力差惹是生非,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偏离了原本无限明亮的未来因为留洋风波和转会最后折磨了没有灵气的陈涛、曾一度踏入豪门曼联却江河日下的方仲永董方卓、酒驾车祸隐瞒欺骗被俱乐部内部停赛的崔鹏、粗野犯规震惊国外媒体的谭望嵩,本来对他们从世青赛开始崭露头角正是个人未来一片大好的时候,但沦落到如斯田地却让人始料不及。2003年10月到2008年7月,将近五年的筹备,却依然无法帮助中国足球哪怕只是小组出一次线。[详细]

【篮球】03年张卫平建议创建奥运希望队 无疾而终仅出了一个陈江华

早在2003年,陈江华就被誉为美国媒体誉为“2008给姚明传球的人”。

奥运希望队,一个听上去非常有朝气又有未来的团队,曾经是中国男篮未来的寄托。奥运希望队,为了一个美好的愿望诞生,却似乎只是停留在希望之中。

组建于2003年初原计划服务于2008年北京奥运的中国男子篮球队被称为中国男篮希望队,却从来都没有给中国男篮带来真正的希望,甚至本该正在当打之年的他们已经有大半球员提早退役。这支特定时期的特定队伍算得上是一个错误的开始,一个悲剧的结尾!

2002年中国男篮世锦赛和亚运会接连折戟,国内著名的篮球专家张卫平主动提出组建一支青少年篮球队为国家队培养后备人才,很快得到了篮协的支持。 2003年2月,一支旨在为2008和2012年奥运会培养人才的篮球选拔队在海口正式成立:总教练张卫平,主教练张勇军,教练员于泷,队员平均年龄只有16岁出头一点。希望队成立之后的几年时间对他们而言却像煎熬。首先就是各地的球员选材水平却参差不齐,因为希望队的球员由篮协和地方队共同推选,几乎各个年龄都有,混合了多个年龄段的青年球员。不过,真正限制希望队发展的根本缘由是球员的个人能力,入选希望队的多半是落选国青队后被领导和教练安排到希望队报道的。当时的奥运希望队其实就是另外一支国青队,只是有了易建联等人所在的真正的中国青年男篮,这支球队只能成为名不正言不顺的国青二队。

希望队成材率来也令人失望,北京奥运会时只有陈江华一人参加,参加职业联赛的球员半数都不到。反观篮协下正牌的国青队,易建联、唐正东、张庆鹏、王磊等人都成为了国家队的常客,并且那支国青队几乎所有人都在CBA打球。另外一方面,虽然有篮协的大力支持,但这支球队说到底还是体制外的团队,篮协给予的支持大多时候只是空吼几嗓子,但对于这么庞大的一个团队来说这样的支持根本不够。寄托在海口体育局下面却又依托私人投资延续的一个体育团队,没有固定和充足的经费,没有完备的训练条件,甚至需要经常东奔西跑到处拉练来赚取知名度和扩大影响力。说到底还是体制的问题在作怪,这是一支彻头彻尾的“编制外”球队。相比2003年年初成立时的引人瞩目,因为资金问题,2004年2月奥运希望队离开了生活、训练了一年的海口,赴昆明、长沙、厦门等各地参加商业比赛维持日常开支,此后他们再也没有回到海口。2004年4月,郑武正式出任U18国青男篮主帅,包括陈江华等人入选了郑武的U18国青队。那支奥运希望队,虽然从准备到北京奥运应该有多达五年多的时间,但这支队伍默默地、悄悄地走完了最后历程,最终只在历史上存在了一年,无疾而终……[详细]